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们看电影电视或者一些节目的时候,常常会有这样两极化的反应:有些很好看,紧张,刺激,以至于过了两三个小时都不知道,时间就这样愉快的过去了,这样的东西特别“抓人”,把人定在屏幕前,甚至连呼吸都忘了;还有的只看了几分钟,就觉得怎么这么无聊啊,赶紧关掉。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呢,除了内容或者说剧情上的东西之外,两者之间的差别中,有个很重要的,又常常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那就是节奏。
 
   这个节奏,不单单指影片中配乐的节奏,而是包括在剧本,音乐,画面等等各个地方,你都能找到它。虽然复杂,却也可以用简单的话来总结,”节奏就是处理变与不变之间的关系的方式方法“,或者可以换用一句俗话来说,“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我们把这句话看成是一个可以分成三个段落的片子,那么这当中的“见山”就是不变的部分,而“是山,不是山,还是山“就是变量。节奏在音乐中的释义是“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我们用这个定义来检查前面提到的变与不变的关系,”规律“就是不变,“交替出现”则包含了变与不变,不变的是”出现“,变的是“交替”。而“强弱”和“长短”则是变量。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再来看节奏是怎么应用到具体的片子里面的。
 
    拿一个比较普通的新闻片来说,在编脚本的时候,一般涉及到的元素有:主持人(记者),当事人(被访者),评论人(专家,被访者),解说词。这当中,力量最强,最能打动人的是当事人的现身说法(如果能够还原现场就更好了),我们把它设为最强音;接着是专家的点评,提出观点,设为强音;解说交代背景和查缺补漏,使事件更完整(解说词是在写作时可以由作者完全控制的),但是写的好很难,加上,要用到解说的一个原因是替代当事人现身说法的,所以设为弱音;再后面就是主持人,用来提问,串联全片,(有时候遇到既没当事人说,也没嘉宾评论,更找不到画面来配解说时,只有主持人出马了),设为最弱音(当然脱口秀类以主持人为主,或者主持人兼评论人的另有分级方法)。现在我们用这四种元素来编一个普通的片子。
 
 版本一:主持人(15秒),解说词(15秒),当事人(2分钟),评论人一(1分钟),解说词(1分钟),评论人二(1分钟),主持人(30秒),当事人(1分钟),主持人(15秒),评论人一(1分钟),解说词(10秒),评论人一(1分钟),主持人(30秒),评论人一(2分钟),主持人(15秒),解说词(1分钟),当事人(3分钟),解说词(20秒),评论人一(30秒),主持人总结(1分钟)。
 
 版本二:主持人(15秒),解说词(15秒),当事人(30秒);主持人(15秒),解说词(15秒),评论人一(30秒);主持人(15秒),当事人(30秒),评论人二(30秒);主持人(30秒),解说词(30秒),当事人(30秒),评论人一(30秒);主持人(15秒),当事人(30秒),评论人一(30秒),评论人二(30秒);当事人(30秒),解说词(15秒),主持人总结(30秒)。
 
   我们假设版本一和版本二,光看文字且抛开文字的属性角色(主持人,解说词,当事人,评论人),都是逻辑通顺,一环扣一环,能够讲述清楚一个完整的故事。另外一个需要知道的前提是,一般我们看片子,30秒是一个疲劳点。
 
现在我们在这两个前提下,来比较这两个版本的片子。在文字阶段可能看不来,都讲得通啊。但是一旦做成片子,版本一的问题立刻就会暴露,怎么看着这么乱啊,长的太长,短的又太短,各个角色又想出那个出哪个,“评论人一(1分钟),主持人(30秒),评论人一(2分钟)”,这个人出来讲很长,终于盼到主持人,结果主持人后面又是这个人,还讲更长,真让人崩溃。还有,评论人二怎么就开始出现一次,后面就不见了?“评论人一(1分钟),解说词(10秒),评论人一(1分钟)”一句话的解说,前后都是长长的讲话,怎么看着这么难受。版本一就是缺少了节奏,或者说节奏是乱的。二版本二则有明显的节奏。
 
我们用强弱关系来简化一下:
 

版本一:最弱,弱,最强,强,弱,强;最弱,最强;最弱,强,弱,强;最弱,强;最弱,弱,最强,弱,强,最弱。


版本二:最弱,弱,最强;最弱,弱,强;最弱,最强,强;最弱,弱,最强,强;最弱,最强,强,强;最强,弱,最弱。

注意看分号的位置,版本一看不到规律,基本上一直在变;版本二则可以看到明显的规律,不变和变都存在。这就是各角色之间的节奏。

在脚本阶段,还可以掌控的第二个节奏是对时长的控制,我们假设整个片子里,每秒钟对应的字数是一样的,不会变的。再用这两个版本各角色持续的时长来做一下简化。

版本一:15,15,120,60,60,60,30,60,15,60,10,60,30,120,15,60,180,20,30,60。

版本二:15,15,30;15,15,30;15,30,30;30,30,30,30;15,30,30,30;30,15,30。

同样注意分号,版本一仍是看不到规律,版本二则有明显的节奏出来。再简化一下版本二,变成拍子,可能看的更明白:1,1,2;1,1,2;1,2,2;2,2,2,2;1,2,2,2;2,1,2。

       这就是在脚本阶段能看到的两种简单的节奏了,当然再细化的话,还有更多的地方可以看到节奏,比如说,解说词或者主持人,有多少句话,每句话,多少个字;当事人和评论人也可以通过删减来控制字数。有人说,我控制不了啊,他就讲这么长,每一句都重要,没法删。不删可以,可以中间断开,再加东西进去,然后再让他接着讲,另外,这四种角色属性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当事人或者主持人变成解说也没什么不可以,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要注意的就是30秒的疲劳点而已。更高明的一种做法是,加些渲染情绪的空镜作为变量来打断疲劳点,留些白让观众更关注画面。

       电影在剧作上的节奏处理就更复杂些,因为涉及到的元素更多,几分钟一个情节点,几分钟一个小高潮,几分钟一个大高潮,几分钟一个反转,处理的好,就会把观众带进你的故事的节奏里,让观众和电影产生共振,看得欲罢不能。说来容易,但是做到却很难。看过快节奏的片子里处理的比较好的是诺兰的蝙蝠侠第二部,节奏快的让观众来不及思考,一直被吸引住,以至于一些不合情理的地方,要看好多遍才能发现。现在的很多网络剧的节奏也很好,虽然内容可能没有什么营养,但是本身时长短,语速快,让人来不及说,真无聊,片子已经看完了。电影编剧在写剧本时,脑海里要有画面,一些本来是画面的节奏,剧本里可能也得写出来才行。

       那么接下来,就说说画面的节奏。首先,画面里有节奏的第一个元素是景别。对景别是这样定义的(来自网络):”景别是指由于摄影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同,而造成被摄体在电影画面中所呈现出的范围大小的区别。景别的划分,一般可分为五种,由近至远分别为特写(人体肩部以上)、近景(人体胸部以上)、中景(人体膝部以上)、全景(人体的全部和周围背景)、远景(被摄体所处环境)。在电影中,导演和摄影师利用复杂多变的场面调度和镜头调度,交替地使用各种不同的景别,可以使影片剧情的叙述、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人物关系的处理更具有表现力,从而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我们简化一下,由近到远分别是:特,近,中,全,远。做过剪辑的都知道剪片子的一些基本要求,比如说,至少3个镜头一组;相同景别的一般不要连着用(拍同一事物);动接动,静接静等等。这些要求,其实就包含了节奏在内。比如说,我们要呈现两个放在桌子上的花瓶,可以用这样六个镜头。全(两个花瓶都在内,交代事物所处的环境),中(只包括花瓶一,呈现它的全貌),特(花瓶一的局部特写),特(花瓶二的局部特写),中(只包括花瓶二,并且变化角度),全(两个花瓶都在,不同角度)。再用同样的方式拍几个其它的事物,连起来,画面的节奏就出来了。这只是最简单的。再复杂一点的,比如蒙太奇里的节奏处理。举一个例子,一组镜头,拍摄的时间,地点,景别,统统不一样,也没有按照远中近,远中近……这样的规律来剪辑,但是,所有的画面里都出现了同一只花瓶,所以,它仍然是有节奏的,花瓶就是这些镜头中不变的量,虽然它在每一个画面中可能都不是主视觉焦点。这样的重复出现,也会给观众这个花瓶很重要的心理暗示。好的镜头剪辑,本身就能讲故事,当然这是题外话。

      电影是视听艺术,视可以简单分成,画面和字幕,听则是音乐和同期声,解说。视与听的组合,同样有节奏,那是整个片子里最复杂的节奏处理,以我的能力肯定讲不清楚,很多东西也需要你自己去领会。简单的说,音乐有节奏,大家都知道,如果你能踩着音乐的节拍切镜头,插字幕,是不是画面和音乐就共鸣了,和谐了,如果你还能把同期或者解说,配合上音乐的节拍,那不是更牛了,恭喜你,会制作MV了。开个玩笑。一般做片子,音乐是灵魂,是节奏的主心骨,其他的节奏要来配合音乐,这是因为,大部分人没有能力制作或者修改音乐,所以只能先定音乐,再做其他。但是,如果你可以自己写,那就完全不同了,很多电影都是片子完成了,再找作曲写配乐的,有些也会同时进行,随时沟通,配合的更加默契。

     节奏很重要,但是如果你的内容本身已经非常好,可以感动观众,吸引观众,那就忘了我前面说的一切吧。处理节奏是对素材的一种加工,但是,没有什么比原始的,朴素的,真挚的情感更动人了,有了这个,就尽量少去加工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话题:



0

推荐

曾志

曾志

16篇文章 8年前更新

碎语浅言,与电影有关或无关……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