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最近电影《黄金时代》的上映,把“第四堵墙”这个概念又推到台前。所谓的“第四堵墙”是一个戏剧术语,它的概念是:“在镜框式舞台上,通过人们的想象位于舞台台口的一道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墙”。它是由对舞台“三向度”空间实体联想而产生,并与箱式布景的“三面墙”相联系而言的。它的作用是试图将演员与观众隔开,使演员忘记观众的存在,而只在想象中承认“第四堵墙”的存在。它对观众是透明的,对演员来说是不透明的。”(以上资料引自百度百科,未经笔者核实。)
我们分析这个概念,可以看到,这第四堵墙对演员的作用要大于对观众的作用,对观众来说,它是不存在的,因为始终能看到演员的表演;但是,对演员来说,它是存在的,因为有了这堵墙,才能不和观众直接交流,不受观众的影响,专注于自己的表演。
一切都不是绝对的。艺术家们勇于做出各种尝试,近年来,很多舞台剧也在打破“第四堵墙”,直接和观众交流,比如说廖一梅和孟京辉的《柔软》,那里面的一个角色就是直面观众进行表演,在说了一段妙语之后,直接跟观众互动,让观众鼓掌拍手,接着说,“我喜欢这种肉与肉撞击的快感。”抖了一个包袱,让观众大笑。我觉得这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那么,这部戏里的“第四堵墙”是怎么打破的呢?这个角色的设定,是一个定期在歌舞厅表演的异装歌女。所以,她的表演即是对戏里歌厅观众的表演,又是对看话剧的现场观众的表演,虚拟的观众和真实的观众,在那一刻重合了。所以,这个表演可以说即打破了“第四堵墙",直接和观众交流反馈;又没有打破第四堵墙,在那一刻,观众也成了演员。这样的设置是巧妙的,让观众看的很舒服的办法,所以我觉得是比较成功的。
另外,赖声川的《如梦之梦》把观众放在中间,让演员围绕观众进行表演。使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和我们科技界目前在发展的虚拟现实技术,其实是异曲同工的。但这种方式,算不算打破第四堵墙,也不太好说。由于我没看过《如梦之梦》,所以不过多评论。
国外的影视剧也在做这种尝试,比如《纸牌屋》和《泽西男孩》,都有主要角色直接面对镜头讲话,介绍剧情发展之类的设置。它们的共同点是,把观众设定为主角的朋友,主角面对镜头讲话,是在跟朋友聊天。这样的设定,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带入感,因为跟朋友聊天是每个人都有的生活经验。
而《黄金时代》的做法是什么呢,我还没看电影,只在网上看到了宣传片里的一段角色直面镜头的讲话,大概有所了解,“网友@图林小燕子 感觉影片像是在看访谈纪录片:'这部电影真的很特别,不像是在看电影,而像是在看访谈,看纪录片,每到镜头拍到一个人,那个人都有可能在对着镜头说话,感觉有点想笑又笑不出来。'"
“像访谈,像纪录片”,访谈和记录片里的设定是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两个角色,演员是被采访者,那么采访者观众是无法把自己带入进去的,观众会觉得,即使你面对镜头在说话,也不是在对我说话,那么你眼睛直愣愣的看着我(镜头),其实又不是对我说话,会让人很不舒服,是几个意思,还能不能愉快的观影了。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有人会问,那真正的访谈,纪录片也有被访者直面镜头说话,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啊。 这和人的心理预期有关,在看访谈节目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了,因为那相对来说是真实的,说话的人代表的是他自己。但是《黄金时代》是电影,是虚构的故事片(虽然根据真实历史人物事迹改编),观众没有这样的心理预期,你是演员,你不是当事人,所以你面对我(镜头)说的,代表不了你自己。这样的表演是最困难的,需要多强大的演技才能把观众说服啊,不是所有的演员都能hold住这样的表演的,特别是在电影这样的大屏幕上,很多细微的地方都被放大了,观众会格外挑剔,安排这么多演员做这样的表演,只要有一个露怯,让观众怀疑了,整个电影所构筑的幻梦就顷刻崩塌了。
其实我们看影视剧,因为面对的是屏幕,大概就像拿着一个放大镜在偷窥别人的生活,窃喜着不会被戏里的人发现。即使偶尔被发现了,你当我是朋友,稍微聊下天,也过得去。但你要是非拉我坐下来,面对面对的正襟危坐的来个访谈,这个访谈我还不能提问,也无法预知你会说什么,那么这个体验就不是很愉快了。
还有人会说,那一些真人脱口秀节目主持人也面对镜头说话啊,不管又没有现场观众。为什么不会让观众有被侵犯的感觉呢?同样是心理预期和心理建设不一样,你不面对镜头说,观众还觉得你没有亲和力,有距离感呢,只要观众爱看就可以。其实是脱口秀节目也可以说是主持人和观众直接的交流,虽然屏幕前的观众是单方面的被动接受,不能像现场观众那样做出反应,但是这里的观众其实是把自己带入到了现场的观众里面去了。
电影则不一样,这种直接交流很难建立,因为中间隔着编剧,导演。 勇于尝试,探索不同的可能是好的,但既然是探索,就有可能失败。我觉得,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来分析,找到最适合的形式来表达,不管这种形式是新还是旧,重要的是合时宜。就像《黄金时代》的宣传策略一样,本来纸锋系列海报出来之后,看上去非常的高大上,已经列入必看电影的清单了。但是,后来的“想怎么,就怎么”系列海报一出,马上就让我打消了念头,特别是“想骂谁,就骂谁。”让人哑然失笑。不是说非要争个艺术非艺术的短长,而是这两种海报的风格与调性相差太大,目标观众群不一样,很难统一到一起。你想着取悦所有人,只会得罪所有人,大家都不满意。所以说,节操这种东西,一定是自己先掉的,而一旦掉了,想再捡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过: “大人,请您善待这帮戏子伶人,不可怠慢。他们是这时代的缩影。” 如果这帮戏子伶人想要打破“第四堵墙”,与你面对面,你会如何相待?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